中心簡介
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
2025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──臺灣館「[無]信仰: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」主要贊助單位
一、設立背景
「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」(LYJRC-AUD)為中國文化大學一級任務型研究機構,設立宗旨在於回應 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等發展需求。中心由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(文化建築)第一屆系友暨前系主任── 東亞建築經理公司曹奮平董事長發起設立,為感念創系主任盧毓駿教授的教育之恩,並持續發揚其「天人合一」的設計理念,以及在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卓越貢獻。
設立過程中,多位資深系友積極參與,共同整合學術、產業與校友資源,奠定了研究中心推動 學術精進、產學合作與永續發展的基礎。曹奮平董事長於 2024 年 12 月率先捐款新台幣 200 萬元作為啟動基金。 2025 年 2 月,本中心經中國文化大學第 1824 次行政會議正式通過成立,標誌文化建築在學術研究、產業連結與永續建築領域邁向新里程碑。
二、主要任務
本中心依據設立宗旨,回應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之需求,透過學術、產業與教育資源整合,推動以下三大任務,以落實學術精進、產學合作與永續發展:
- 強化學術研究能力:整合研究資源,提升本校及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的學術研究能量,並促進研究成果發表。
- 推動產學合作:規劃並執行與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相關之應用與合作專案,包括政府及企業委託研究,以及數位技術應用。
- 教育訓練與推廣:開發相關課程與創新教學設計,舉辦專業證照推廣與教育訓練,培育產業所需專業人才。
三、核心領域
本中心依循設立宗旨,規劃六大核心領域,作為長期發展方向與學術育成基礎。各核心領域並非彼此獨立,而是相互支援、交織發展,並可視研究與實務需求,逐步發展為具專責功能之子中心,成為推動產學合作與社會影響的重要平台。
- 于正文化典藏:建築歷史保存與文化典藏推廣,連結校友與社會資源,展現人文底蘊。
- 智慧淨零建築:聚焦數位技術應用與低碳建築創新,回應淨零轉型需求。
- 綠色不動產經營:強調產業合作與永續資產管理,推動綠色金融與市場實務。
- 創新數位製造:發展數位製造工藝與新型建材研發,支援建築技術升級。
- 永續都市更新:著重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實務應用,呼應政策需求。
- 健康室內設計:研究室內環境品質與健康設計,提升建築使用者生活福祉。
四、組織架構
本中心組織設計以簡明實用為原則,涵蓋管理、專業支援與專案執行三大層次:
- 主任與執行委員會:設主任一人,綜理中心業務,任期二年,得連任;由學系主任推薦專兼任教師,提請校長聘任。另設執行委員會,置執行長及若干執行委員,協調推動中心年度計畫與跨單位合作。
- 顧問與研究人員:中心得延聘校內外專家擔任顧問,或聘任客座、特約及通訊研究人員,以強化學術研究、技術發展與產業實務之連結。
- 任務編組:依設置要點規定,中心得設置五個以內任務編組,為執行專案計畫與產學合作的主要單元。任期二年,得連任,每兩年檢討一次。任務編組採專案導向與跨領域方式運作,作為六大核心領域的執行工具;並將依年度業務需要設立,推動各類專案計畫。
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(LYJRC-AUD)
└─ 主任(任期2年,得連任;學系主任推薦,校長聘任)
├─ 執行委員會
│ ├─ 執行長
│ └─ 執行委員若干(協調年度計畫與跨單位合作)
├─ 顧問與研究人員
│ ├─ 顧問(校內外專家)
│ └─ 研究人員(客座/特約/通訊)
└─ 任務編組(≤ 5 組;任期2年,得連任;每2年檢討)
├─ 任務編組 A(專案導向/跨領域)
├─ 任務編組 B(專案導向/跨領域)
├─ 任務編組 C(專案導向/跨領域)
├─ 任務編組 D(專案導向/跨領域)
└─ 任務編組 E(專案導向/跨領域)
(註)
・任務編組為執行「專案計畫/產學合作」的主要單元,作為六大核心領域的執行工具。
・六大核心領域:于正文化典藏/智慧淨零建築/綠色不動產經營/創新數位製造/永續都市更新/健康室內設計
五、運營原則
本中心遵循自給自足之原則,透過多元合作確保永續發展:
- 經費來源:包含校外相關產業及機關合作贊助、專案合作及教育訓練收入。
- 經費管理:各項經費報支依學校相關規定辦理,確保透明合規。
- 年度計畫與成果:每學年度提出工作計畫與預期成果,並於學年度結束前提交成果報告送學術發展委員會審查。
六、預期成果
本中心以「學術精進、產學合作與永續發展」為核心,透過六大核心領域與任務編組的推動,預期達成以下成果,以回應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及淨零建築之發展需求,並落實學術研究與產業實務的連結:
- 深化學術研究能量,整合資源並持續發表具國際影響力之研究成果。
- 建立具代表性的產學合作示範案,展現跨領域整合與社會應用價值。
- 透過論壇、研討會及國際合作,推動知識交流與社會影響力。
- 培育產業所需專業人才,促進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與淨零建築的永續實踐。
- 承襲盧毓駿教授理念,將天人合一設計思維融入永續建築與都市發展,回應氣候變遷與快速變化的社會挑戰。
示範性成果案例:
- 2025 大成館微型積木研發推廣計畫:跨「于正文化典藏」與「創新數位製造」領域,結合文化典藏推廣與數位製造創新。
- 2025 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論壇_承先啟後:跨「于正文化典藏」、「永續都市更新」與「智慧淨零建築」領域的論壇型專案,推動產學合作與國際交流,延續並發展盧毓駿教授「天人合一」的設計理念。
- 2026 建築人文思維跨域實踐計畫:結合「永續都市更新」、「健康室內設計」及「于正文化典藏」領域,探索都更、危老與淨零情境中的人文價值與社會敘事。
另依據《設置要點》第二條之三大任務,並配合第八條(經費來源)及第九條(每學年度工作計畫與成果報告),成果分類如下:
| 成果類別 | 內容範疇 | 代表性案例 |
|---|---|---|
| 學術研究 (設置要點第二條第(一)款) |
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、淨零建築相關研究;學術論文、政策建議與技術研發 |
《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政策研究報告》;國際期刊論文(JAABE、IJAR等) |
| 產學合作 (設置要點第二條第(二)款) |
政府及企業委託研究;數位技術應用實務計畫;校友及業界合作專案 |
大成館微型積木研發推廣計畫(2025);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論壇_承先啟後(2025);「建築人文思維跨域實踐計畫」(2026)之對外論壇與展演(預定)。 |
| 教育訓練與推廣 (設置要點第二條第(三)款) |
都更、危老、淨零相關專業課程;教育訓練、工作坊與證照推廣;學術與產業講座 |
淨零建築實務工作坊;與產業公協會合作之教育訓練課程 |
| 國際交流與社會影響力 (設置要點第二條整體精神+第八條經費來源) |
國際論壇、展覽與交流活動;社區參與與文化資產倡議;公共議題推廣與國際能見度提升 |
以校級單位名義集資新台幣75萬元,作為 2025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──臺灣館「[無]信仰: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」主要贊助單位(國立臺灣美術館, 2025),並於國際展覽海報露出研究中心 logo(薛承倫, 2025)。 |

